遠離運動風險!運動傷害完整指南:成因、預防與恢復
重訓好處、新手常犯的錯誤及重訓策略一次搞懂!
運動是維持健康、強健身心的重要關鍵,但若沒有正確觀念與科學訓練方法,卻可能讓你因為「 運動傷害 」而得不償失。
無論你是健身新手、熱愛戶外運動,或是正在復健的朋友,了解運動傷害的成因與預防方式,是建立長期運動習慣、維持身體功能的第一步。
三重健進計畫將從運動傷害的成因、常見類型與預防方式切入,並說明物理治療師與健身教練如何在恢復期扮演重要輔導角色,協助你安全且有效地回到運動軌道!
運動傷害是怎麼造成的? 成因與預防一次掌握
常見的運動傷害成因
姿勢錯誤與技術不當
很多人一開始運動時,只關注重量或次數,忽略了動作的正確性。像是「深蹲時膝蓋可以超過腳尖嗎?」、「深蹲時腰會痠是正常的嗎?」錯誤的姿勢可能造成關節壓力增加,肌肉負擔不平均,長時間累積下來,就容易出現慢性疼痛或急性拉傷。正確動作才是避免受傷的第一步,建議可請專業健身教練協助指導。
暖身不足或拉筋忽略
熱身的目的,是讓關節潤滑、肌肉溫度升高,喚醒身體的協調性與反應能力;而運動後的收操與伸展,可幫助乳酸代謝、降低肌肉緊繃與痠痛感。很多人常為了省時間直接「開練」,這樣反而讓受傷風險大增,充分熱身才能減少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拉傷、扭傷等突發狀況。
過度訓練或訓練安排不當
訓練頻率太高、強度太重,超過身體的負荷時,就會陷入「過度訓練」的危險。沒有安排休息日,會導致肌肉沒有時間修復、關節持續處在壓力中,不僅可能出現肌肉疲勞、關節發炎或慢性疼痛等傷害,還讓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。科學訓練必須搭配「休息」,才能真的提升體能,不讓身體提早報銷。
舊傷未癒又重複刺激
若舊傷在恢復不完全的情況下貿然開始訓練,原本脆弱的部位很容易再次受傷,甚至造成傷勢更嚴重。特別是像膝蓋、肩膀、腰部等反覆使用率高的關節區域,更需要時間與專業評估來確認能否重新負荷。運動前若有受傷史,建議先與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討論再安排訓練。
常見運動傷害類型

1 肩膀夾擠症候群:
拿高處物品、穿脫上衣等舉手過肩的動作就會感到疼痛。上班族長時間使用滑鼠、健身族練肩推動作姿勢錯誤,都容易誘發。
2 網球肘/高爾夫球肘:
拿杯子、開瓶蓋、提東西會痛,感覺握力變差、手臂沒力。常見於長時間打電腦、搬重物的族群。
3 下背痛、脊椎壓力問題:
一站久就覺得腰酸,彎腰、提東西時下背痛。好發於搬重物姿勢不對、硬舉技巧錯誤、或久坐不動的上班族。
4 髂脛束症候群( 跑者膝 ):
久站後膝蓋會緊繃不適,甚至膝蓋外側在跑步或下樓梯時刺痛。跑者、騎腳踏車者常見;穿不合腳的鞋子也會使狀況加劇。


3 下背痛、脊椎壓力問題:
一站久就覺得腰酸,彎腰、提東西時下背痛。好發於搬重物姿勢不對、硬舉技巧錯誤、或久坐不動的上班族。
4 髂脛束症候群( 跑者膝 ):
久站後膝蓋會緊繃不適,甚至膝蓋外側在跑步或下樓梯時刺痛。跑者、騎腳踏車者常見;穿不合腳的鞋子也會使狀況加劇。

5 跟腱炎、足底筋膜炎:
一早下床踩地會痛、久站或走多了腳後跟痛。久站族、跑步者常見,穿不合腳的鞋或步態不良也會惡化。
6 關節扭傷、肌肉拉傷:
動作時瞬間痛感、腫脹或瘀青,一走路就痛或無法施力。深蹲時未暖身、跳躍落地姿勢不對、打球落地踩空等,都可能發生。
如何有效預防運動傷害?

- 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:不要急著加重負荷,先把姿勢練好。
- 進行個人化的暖身與收操:開始訓練前,針對訓練部位確實熱身及收操。
- 規劃週期性訓練與休息:避免過度刺激與疲勞累積。
- 重視身體的回饋與警訊:痠痛不一定是正常現象,應學會分辨。
- 定期請教專業人員檢視訓練狀況:不確定時就找物理治療師與健身教練協助!
運動傷害恢復期,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不可或缺!
很多人在受傷後,雖然很想運動,但還是會猶豫:「 我現在這個狀況能運動嗎?會不會越動越嚴重? 」
事實上,適當且循序漸進的運動刺激,對大多數的運動傷害來說,反而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、減少沾黏、避免肌肉萎縮。
受傷不代表就此停止運動,而是該轉換方式,讓身體在安全的前提下持續進步!但是,要怎麼判定什麼是 「 適當的運動刺激 」呢?
1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
- 檢視傷勢嚴重程度:透過徒手檢查與功能測試,判斷受傷範圍與恢復進度。
- 制定復健運動處方:安排安全、有效、符合身體狀況的復健動作。
- 協助恢復正常活動能力:改善肌力、關節活動度、平衡控制等。
- 避免未癒又反覆受傷:透過矯正姿勢與改善運動模式,降低未來再受傷機率。
2 如何安排受傷後的運動?
- 初期( 受傷 1 週內 ):以冰敷、休息與醫療介入為主,避免不必要動作。
- 中期( 2 ~ 4 週 ):搭配被動與主動復健訓練,逐漸恢復功能。
- 後期( 1 ~ 3 個月 ):增加強度與穩定度訓練,準備回到正常運動節奏。
健身教練 × 物理治療師整合訓練,打造最強運動守護網
若你擔心受傷風險,或曾經受過傷想再開始運動,透過「 健身教練 + 物理治療師 」的雙專業搭配,運動不再是風險,是找回健康與肌肉能力的關鍵途徑。
功能 1639_8040f7-11> |
健身教練 1639_23f250-84> |
物理治療師 1639_d35884-24> |
---|---|---|
運動指導 1639_267ea3-93> |
針對目標設計課表 1639_bf7222-23> |
指導功能性動作 1639_3f2e37-39> |
傷後重建 1639_914be4-06> |
基礎動作安排 1639_676051-e0> |
安全訓練設計與復健介入 1639_defb8d-7f> |
動作矯正 1639_79061e-67> |
即時回饋、姿勢修正 1639_726306-b5> |
功能測試與肌力評估 1639_a6b988-cb> |
風險控管 1639_5cf4ca-5b> |
根據教練經驗判斷 1639_5dc39f-5f> |
醫療專業知識把關 1639_c26fb5-ee> |